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三轮机械网 >> 手机芯片

中国漆器震惊巴黎世博获八届奖项创造奇迹调心托辊

发布时间:2022-06-28 06:16:44

中国漆器震惊巴黎世博 获八届奖项创造奇迹

(查看中国牛涂网,NTW360.com全部图片新闻)

(查看中国牛涂网,NTW360.com全部图片新闻)

【中国牛涂网,NTW360.com新闻资讯】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召开的第一天,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只停靠在了塞纳河畔。法国工人们早早地就开来了一辆大型吊挂车,因为他们得知今天运来的中国展品中有一件巨大的工艺品《大水牛》。然而,当“大水牛”亮相的那一刻,法国人惊呆了okmart.com。原来,带队的中国人只用一只手,提着“牛脚”就从甲板走上了码头。他们忍不住惊呼:“这个中国人简直力大无穷啊!”

法国人不知道,这只看似巨大的“水牛”其实只有十多斤重,它正是一件以轻巧精致著称的福州脱胎漆器。福州脱胎漆器与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清朝油漆匠沈绍安

脱胎漆器的轻巧,源自于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而这种制作工艺无疑归功于它的创始人——沈绍安。

沈绍安本是清乾隆年间的一名油漆匠,他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开设了一家小小的铺子。平日,沈绍安以油漆加工为业,同时制售一些诸如漆筷、漆碗之类的小商品。然而,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油漆匠无意中传承了本已失传的“夹纻”。

“夹纻”这门技艺在六朝时非常盛行,被广泛地运用于大型佛像的制造中。当时,要建造一座寺庙的大佛首先得用泥塑成胎,然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这种佛像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非常轻。可惜的是,晚唐时期,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夹纻”技术也一度失传。

然而,机缘巧合下,在一次油漆工作中,沈绍安居然悟出了失传的“夹纻”,并运用于漆器的制造上。

沈绍安常常会到一些宅院或是寺庙中做油漆活。一日,他来到一座古寺做工时,偶然看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烂了,但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这激发了沈绍安的灵感:何不仿照匾额底坯不烂的原理制造一种更为轻薄的漆器?

回家后,沈绍安将设想付诸实践。他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的外面裱上夏布,涂上漆,等漆干了以后再脱去土模,髹(xiū,指把漆涂在器物上)漆加工上色。

经过反复的试验,脱胎漆器终于诞生了,这名油漆匠的创新从此开创了我国漆艺文化的新局面。

乾隆皇帝亲笔题诗

沈绍安并不满足于掌握“夹纻”原理,做出更美的漆器工艺品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于是,薄料技法也应运而生。

薄料配方非常讲究,为使制成后的漆器散发出金属质感的光泽,就需要在原料中加入银箔。把银箔和桐油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泥状,再加入矿物质颜料予以调色,然后入漆搅拌。为了使漆液尽可能细腻,必须用麻布将漆液层层过滤。

好的漆料还需够“薄”。在沈绍安以前,制作漆器的艺人都是用毛刷来上色,可是沈绍安却是用手蘸漆,一点一点地拍到作品上,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色彩亮度,其表面的金属光泽也愈加明显。

以银箔为原料,漆器更美观了,成本也大大上升。乾隆年间的巨宦富贾无不以拥有沈绍安的薄料漆器为荣,即便是乾隆皇帝也对沈家漆器赞不绝口。

在故宫博物院中,保存着一件由沈绍安进贡的脱胎菊瓣朱漆盖碗,它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内壁却薄如蝉翼,厚度甚至不及1毫米。乾隆帝看到这件盖碗后龙颜大悦、爱不释手。他亲自在盖碗内题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浥露掇其英。”短短的一首五言绝句,便将脱胎漆器的轻巧典雅展露无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了乾隆皇帝的赞誉,时人对于脱胎漆器更是喜爱有加,沈家漆器从此成了国宝珍瑰。

获八届世博奖项

1835年,沈绍安去世以后,他的技艺由沈家后人世代传承,到了第五代沈正镐和沈正恂时,脱胎漆器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向鼎盛。

为了让漆器的颜色更加丰富,沈正镐和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和到了漆料中,在原有的红、黑、朱、紫的髹漆基础上,又增添了金银、天蓝、葱绿、古铜等颜色,做出的漆器作品生动逼真。

在国内,沈氏漆器风靡大江南北,深受清廷皇室喜爱。清朝末年,闽浙总督许应曾购沈正镐、沈正恂的漆器献给慈禧太后,太后大喜,即赐沈家兄弟四品商勋、五品顶戴。宣统二年,清廷又赐一品商勋、四品顶戴。

在国外,沈正镐、沈正恂的作品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繁荣的贸易促使脱胎漆器大量出口。为了顺应西方顾客的需求,沈氏漆器也开始制作西式茶具、咖啡具等各种西方日常用品。这使得福建漆器的出口额逐年攀升,据统计数据显示,1905年福建脱胎漆器的出口值为10521银元,1910年骤升至31541银元,而1920年更高达44063银元。

同时,脱胎漆器更是频繁现身于世博会中,几乎历届世博会中,福建漆器都会被官方作为指定的征集产品,并先后在1889年、1900年、1904年、1911年、1915年、1924年、1926年、1933年举办的8届世博会上获得金奖、优秀奖等奖项。其中,沈氏一门的获奖作品就包括沈正镐的《莲花盘》、《茶叶箱》、《古铜色荷叶瓶》、《大梅瓶》、《松鹤漆器盒》以及沈佑兰与陈兴春合作的《套桌和茶具》等。

经历了数届世博会之后,脱胎漆器吸引了无数西方人的眼球。在人们口中,来自福建的脱胎漆器被描述为“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

在沈正镐、沈正恂之后,这门中华绝技的继承与创新也从来没有中断过。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器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8月,福州传统脱胎漆器保护基地建立,掀起振兴福建漆器新的一页。

世博历史之谜

沈氏漆器蒸煮3小时仍完好,

到底有何秘诀?

除了轻巧精细,脱胎漆器另一个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经久不褪色。

19世纪末,一艘开往英国的轮船遭遇海难,尽管船主劫后余生,却感到无比失落,因为他损失了两件福州脱胎漆器。

两年后,念念不忘漆器的船主终于打捞到丢失的宝物。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海水长时间的浸泡,漆器居然丝毫未褪色。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秘密便在于福建脱胎漆器的原料生漆。生漆来源于漆树,只有中国和少数东南亚国家才产漆树,其中又以中国的漆树为最佳,因此生漆在中国,它又被称为国漆、大漆。即使在一年中产量最高的4月至8月,一个漆农每天也只能割到1斤左右的生漆。

不同于靠催干剂干固的化学漆,生漆是靠漆酶来起到催干作用的。湿度越大,漆酶催干的活性越大。一旦生漆干固之后,它的硬度就会非常大,老化也相当缓慢,同时它还具备了耐酸耐碱耐腐蚀的特性。

沈氏的脱胎漆器无疑也秉承了这一特质,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这一优势再次得到证明。当时,沈家的脱胎漆器与日本漆器同时参展。从外观上看,两国的漆器都是那么精美绝伦,难分伯仲。这时,有人提议把两件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3小时,比试耐用程度。3小时过去了,大家掀开锅盖,发现日本的漆器已不成形了,而沈家漆器仍完好无损。最后,福建脱胎漆器理所当然地摘得了世博金奖。

【世博会荣誉榜】·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轻巧精细,且经久不褪色,与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在1889年、1900年、1904年、1911年、1915年、1924年、1926年、1933年举办的8届世博会上,福建漆器参展并获奖。

万能材料试验机

500Nm材料扭转测试仪

关于弹簧扭转试验机

多工位弹簧疲劳机频率

塑料管冲击硬度试验机

汽车用压缩气弹簧性能试验机依据TZZB

友情链接